SmartSurgery手術動態影AI掌握開刀房關鍵10分鐘

據臨床統計與研究,當手術時間每超過10分鐘,感染機率就會增加5%,然而,在微創手術的世界,經驗決定一切。這都讓影像科技成為下一個世代醫學教育最佳利器,近年來包括AR、VR、MR等內容細膩度的提升、影像解析度的精進、儀器中影像與手術台人體影像的整合,都讓視覺影像與醫療流程得以更加緊密搭配。

影像科技提升執刀效率 降低感染風險

多年來研究與嘗試達文西與開刀房當中影像串接與教育傳承的Smart Surgery執行長李宇倢分析,近半年來,各式應用都有了跳躍式的成長,也因此希望透過

北醫價創團隊Smart Surgery的形式,持續鑽研微創手術輔助系統,整合AI影像辨識,能橋接醫學訓練到醫學臨床之間的差距。

Smart Surgery團隊主要的技術與服務核心在於手術動態影像AI,從術前的模擬訓練系統,到術中的輔助辨識系統,透過4,000部2D微創手術影片,以及匯聚了10位醫療專業標註團隊,包括3位醫師、3位解剖學老師等諸多生醫背景人士,針對15項器官提供辨認指導,最終由資深教授統整。

醫療現場豐富 VR使用情境多元

除了部位以外,像是影像當中手術刀的辨識,也十分有價值,不僅透過不同顏色來區別,影像的前後調控,也都能藉由按鈕、踏板、聲控等多種依照醫師需求的方式來進行。

以目前醫院體系的營運現況與開刀風險管控的角度來說,雲端仍有部分個資、網路穩定度等挑戰,也因此未來傾向透過邊緣運算的方式,藉由AI辨識系統快速判斷3~5張開刀當下影像,提供達文西、腹腔鏡、內視鏡手術醫師參考,進而縮短手術時間,提高開刀房利用效率。

科技導入 重點仍在融入流程與醫療現場

與資深醫師相比,即便術前已有準備,然而年輕醫師對於手術流程和病灶的詳細瞭解程度仍舊需要經驗與時間,也因為在手把手教學的產業特性之下,實機操作、效率提升、都是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在技術上要再提升所面臨的困境。

李宇倢表示,從醫學院畢業後,到真正上機開刀,大約需要5年的時間;因此,針對醫療現場人力不足的問題,醫院經營者與各部主任,其實都很重視醫院如何訓練和教育住院醫師;對此,醫院評鑑也相當重視。目前有些醫院會以科為單位,每個月上呈教育訓練計畫。以婦產部為例,第一年住院醫師(R1)主要協助產科、第二年住院醫師(R2)協助年輕醫師、R3協助主任級醫師、R4則能夠有更大的彈性可以機動協助。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