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手術動態影像AI的Smart Surgery分析,現階段的技術已能提升辨識重要器官部位60%的時間,以年輕醫師1~3分鐘的辨別時間來說,團隊的動態影像辨識AI能在3~5秒之間提供結果,若是複雜器官的辨識,也約莫30秒左右可以有結果。以手術房1天6台刀來估算,已能在提升微創手術使用率16%的狀況下,多做1台刀。
勞保時數讓醫師人力更短缺 智慧醫療刻不容緩
生醫新創的解決方案與創新發明,就是要解決醫學現場的問題,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實習醫師與納入勞保保障的住院醫師有工作時數的調配問題,也因此主治醫師開刀時的人員配合也面臨挑戰。
此外,以台灣微創手術市場規模來說,每年婦科約莫5萬台、泌尿科9萬台、腹腔科大約28萬台來估算,各科醫師人數分別約莫1,000位、700位、2,300位;在如此有限的人力,要滿足全台如此龐大的醫療需求之下,效率、經驗傳承、空間利用、病人治療效果的提升與優化,都在在影響醫療院所的名聲與執業狀況。
三大商模串接對象
希望藉由手術動態影像AI讓手術變得更安全與更智慧的劉俊廷表示,未來北醫價創團隊Smart Surgery微創手術輔助系統的商業合作對象主要與醫療單位、系統授權、技術整合3大方向為主,與學研單位也能夠以手術模擬器、實習課程、系統租賃等方式合作;與醫材廠商也可以有影像AI開發建構的工程費用(NRE)模式合作。
目前9個人的團隊中,有4名軟體工程師,也希望在持續與更多醫療院所等策略夥伴合作之下,找尋更多AI工程師、軟體整合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加入,同時也能夠提升各醫療合作夥伴的服務量能與廣度。